校內(nèi)新聞
時代先鋒:用愛點燃青春——感悟王慶平
時間:2014-02-12 12:15 作者:admin1 來源:未知 閱讀次數(shù): 次
新華網(wǎng)北京6月11日電(人民日報記者馮春梅 新華社記者張嚴平、李大偉)有人說,世上有兩樣東西最能震撼人的心靈,那就是,崇高的道德和燦爛的星空。
王慶平犧牲已有一年多時間,直到今天,一回憶起烈士,他生前所在的上海警備區(qū)通信站的官兵、他所服務過的上海市靜安區(qū)三義坊街道的孤寡老人們依舊是眼含熱淚。一年多來,從軍營到社會,從浦江兩岸到江淮大地,人們深情地傳誦著王慶平的名字。30多名退伍戰(zhàn)士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上開設王慶平紀念館,成千上萬的網(wǎng)民在這里寄托哀思;上海市福壽園為王慶平鑄起一座銅像,銅像的周圍經(jīng)常擺滿鮮花;王慶平的家鄉(xiāng)合肥市以英雄的名字命名一所希望小學;上海市理論界、教育界、新聞界專家學者舉行座談,解讀王慶平先進事跡的社會價值和時代意義;共青團中央、全國青聯(lián)追授王慶平“中國青年五四獎章”;南京軍區(qū)黨委做出決定,號召全軍區(qū)官兵向王慶平同志學習。
一位普通的青年軍人,一個并不罕見的救人行為,為何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?為什么隨著時間的推移,人們對他的懷念愈加強烈?是什么力量沖擊著人們的心靈?
王慶平舍己救人的壯舉,發(fā)生在手榴彈引爆的瞬間。當他用生命叩響人生樂章中最后一個愛的音符時,人們在追憶中發(fā)現(xiàn),英雄生前無數(shù)鮮為人知的故事,竟閃爍著奪目的道德光輝。忠心愛黨、赤心愛民、真心愛兵、一心奉獻——王慶平用愛點燃青春的烈焰,為我們這個時代樹起一座道德的豐碑!
出生于軍人之家的王慶平,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。他曾對戰(zhàn)友們說:“我的生日是7月1日,生來就是黨的人,就是軍隊的人。”追尋王慶平短暫而壯麗的人生,總能讓人觸摸到他那顆愛黨報國的赤子之心。
當他路過人民廣場,看到面帶笑容、翩翩起舞的老人時,回到部隊,便給官兵們上了一堂“從老人的舞步看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前途的信心”形勢教育課。他組織“東西南北話小康”專題討論,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官兵暢談家鄉(xiāng)的變化,使大家從心底里擁護黨的方針政策。他曾寫下10多萬字學習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心得體會。
更多的時候,他把忠誠寫在本職崗位上,在追求卓越中燃燒自己。肋骨折斷,他仍堅守在抗洪一線;任指導員,他將一個后進連隊帶入警備區(qū)先進行列;任連長,他所在的連隊被評為軍區(qū)基層建設標兵單位,榮立集體一等功;他繪制的通信路由圖,一度成為上海駐軍通信的“神經(jīng)中樞圖”;他開發(fā)的通信軟件,榮獲警備區(qū)科技練兵成果一等獎;他和戰(zhàn)友們研制的“電源遠端監(jiān)控報警系統(tǒng)”,將工作效率提高了20倍;他帶領官兵先后圓滿完成APEC會議、上海合作組織五國峰會、“神舟三號”飛船和多次衛(wèi)星發(fā)射等重大通信保障任務,從未發(fā)生一絲差錯……
戰(zhàn)友們說,王慶平生前在做這一切的時候,從未想過要去得到什么,在他的人生字典里,找不到“索取”,更找不到“等價交換”。他當干部13年,先后6次調(diào)整工作崗位,其中3次是平職交流。每一次工作調(diào)動,他都看作是組織的信任、事業(yè)的需要,總是以滿腔熱情迎接新的挑戰(zhàn)。他一家三代居住在窄小的房屋里,自己常年睡在一張隨時可以收起來的小木床上。有人勸他向單位要一套大一點兒的房子,他笑笑說:“和兩地分居的戰(zhàn)友相比,我總還能和家人經(jīng)常團聚吧。生活上的困難好克服。”甘愿付出,不求回報,在戰(zhàn)友們的眼里,王慶平的心靈總是透著金色的陽光。
一身陽光的王慶平無論走到哪里,都把溫暖帶到哪里。他在日記中寫道:“大家都來當一個博愛的小人物,就可以撐起社會溫暖的大家庭。”三義坊街道的孤寡老人們都記得王慶平留給他們的電話號碼,每次和老人們說再見的時候,他都忘不了叮囑一句:“有事兒打電話。”80歲的湯中賢一提起王慶平便滿眼淚水,老人說:“慶平是我最親的人,自從有了他的電話,每天晚上我都睡得安生。我把慶平的名字放在心中最溫暖的地方。”賣報的劉阿姨是從報道王慶平犧牲消息的報紙上知道“那個熱心人”的名字的。每次路過劉阿姨的報亭,王慶平總要順手幫她整理一番。天涼了,他提醒劉阿姨多穿些衣裳。冬天,他把自家的熱水袋拿來給劉阿姨暖手。賣了無數(shù)份報紙的劉阿姨,只把刊登王慶平相片的報紙永久地珍藏起來。
愛,只有用愛去點燃。生活的辯證法總是這樣:別人在自己心中有多重,自己就會在別人心中有多重;不愿意留下姓名的,人們偏偏記住他,一心追名逐利的,卻往往被埋在歷史的深淵。
作為一個帶兵人,王慶平留給戰(zhàn)士的是兄長般的愛。他的帶兵格言是:“視戰(zhàn)士高于自己,愛戰(zhàn)士勝過自己,為戰(zhàn)士不顧自己,學戰(zhàn)士提高自己。”他當干部13年,13個除夕是和戰(zhàn)士一塊度過的。他任連隊主官,對每個戰(zhàn)士的性格、愛好、特點和家庭情況都了如指掌,哪一個身體不適、哪一個情緒不好、哪一個行為反常,都瞞不過他的眼睛。他多次擔任新兵連連長,新兵第一次夜晚站哨,他都要陪崗;他給睡在上鋪的新兵鋪位上拉上背包帶;他交代司務長為每個男兵準備兩個水盆用于洗臉、洗腳,為每個女兵準備三個水盆;夜間查鋪,他怕影響戰(zhàn)士休息,就穿上軟底鞋,將手電筒蒙上一塊紅布;營區(qū)旁邊有一座公墓,他擔心新戰(zhàn)士夜里害怕,專門買來暖色調(diào)的紙張貼在窗戶上……他帶的兵有21名考上軍校,100名獲大中專文憑,退伍時都拿到了上海市計算機操作等級證書。他曾對妻子說:“你在家?guī)Ш⒆游曳判?,我在部隊帶?zhàn)士也得讓他們的爹媽放心。”一個充滿責任感的人,他所付出的愛是無私的、博大的,更是無限的。
王慶平道德高尚的另一面,還表現(xiàn)在他對家人有著無盡的愛。他默默承擔著兒子、丈夫和父親的多種責任,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每次回老家探親,他都要盡可能多陪父母說說話、散散步,總想著為老人多做點兒事。他給父母添置了一套淋浴房,擔心老人不會用,就在上面貼上使用標記。逢年過節(jié),他都要給岳母添一身新衣服。直到犧牲前幾天,他還四處聯(lián)系醫(yī)院,安排岳母體檢看病。他擅長山水畫,有空就教兒子畫幾筆,兒子樂樂5歲就獲得中日“櫻花杯”美術大賽兒童作品一等獎。他犧牲時,戰(zhàn)友們從他口袋里翻出兩顆帶血的子彈殼,那是他答應送給兒子的禮物。(未完)
(摘自:新聞中心)
王慶平犧牲已有一年多時間,直到今天,一回憶起烈士,他生前所在的上海警備區(qū)通信站的官兵、他所服務過的上海市靜安區(qū)三義坊街道的孤寡老人們依舊是眼含熱淚。一年多來,從軍營到社會,從浦江兩岸到江淮大地,人們深情地傳誦著王慶平的名字。30多名退伍戰(zhàn)士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上開設王慶平紀念館,成千上萬的網(wǎng)民在這里寄托哀思;上海市福壽園為王慶平鑄起一座銅像,銅像的周圍經(jīng)常擺滿鮮花;王慶平的家鄉(xiāng)合肥市以英雄的名字命名一所希望小學;上海市理論界、教育界、新聞界專家學者舉行座談,解讀王慶平先進事跡的社會價值和時代意義;共青團中央、全國青聯(lián)追授王慶平“中國青年五四獎章”;南京軍區(qū)黨委做出決定,號召全軍區(qū)官兵向王慶平同志學習。
一位普通的青年軍人,一個并不罕見的救人行為,為何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?為什么隨著時間的推移,人們對他的懷念愈加強烈?是什么力量沖擊著人們的心靈?
王慶平舍己救人的壯舉,發(fā)生在手榴彈引爆的瞬間。當他用生命叩響人生樂章中最后一個愛的音符時,人們在追憶中發(fā)現(xiàn),英雄生前無數(shù)鮮為人知的故事,竟閃爍著奪目的道德光輝。忠心愛黨、赤心愛民、真心愛兵、一心奉獻——王慶平用愛點燃青春的烈焰,為我們這個時代樹起一座道德的豐碑!
出生于軍人之家的王慶平,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。他曾對戰(zhàn)友們說:“我的生日是7月1日,生來就是黨的人,就是軍隊的人。”追尋王慶平短暫而壯麗的人生,總能讓人觸摸到他那顆愛黨報國的赤子之心。
當他路過人民廣場,看到面帶笑容、翩翩起舞的老人時,回到部隊,便給官兵們上了一堂“從老人的舞步看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前途的信心”形勢教育課。他組織“東西南北話小康”專題討論,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官兵暢談家鄉(xiāng)的變化,使大家從心底里擁護黨的方針政策。他曾寫下10多萬字學習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心得體會。
更多的時候,他把忠誠寫在本職崗位上,在追求卓越中燃燒自己。肋骨折斷,他仍堅守在抗洪一線;任指導員,他將一個后進連隊帶入警備區(qū)先進行列;任連長,他所在的連隊被評為軍區(qū)基層建設標兵單位,榮立集體一等功;他繪制的通信路由圖,一度成為上海駐軍通信的“神經(jīng)中樞圖”;他開發(fā)的通信軟件,榮獲警備區(qū)科技練兵成果一等獎;他和戰(zhàn)友們研制的“電源遠端監(jiān)控報警系統(tǒng)”,將工作效率提高了20倍;他帶領官兵先后圓滿完成APEC會議、上海合作組織五國峰會、“神舟三號”飛船和多次衛(wèi)星發(fā)射等重大通信保障任務,從未發(fā)生一絲差錯……
戰(zhàn)友們說,王慶平生前在做這一切的時候,從未想過要去得到什么,在他的人生字典里,找不到“索取”,更找不到“等價交換”。他當干部13年,先后6次調(diào)整工作崗位,其中3次是平職交流。每一次工作調(diào)動,他都看作是組織的信任、事業(yè)的需要,總是以滿腔熱情迎接新的挑戰(zhàn)。他一家三代居住在窄小的房屋里,自己常年睡在一張隨時可以收起來的小木床上。有人勸他向單位要一套大一點兒的房子,他笑笑說:“和兩地分居的戰(zhàn)友相比,我總還能和家人經(jīng)常團聚吧。生活上的困難好克服。”甘愿付出,不求回報,在戰(zhàn)友們的眼里,王慶平的心靈總是透著金色的陽光。
一身陽光的王慶平無論走到哪里,都把溫暖帶到哪里。他在日記中寫道:“大家都來當一個博愛的小人物,就可以撐起社會溫暖的大家庭。”三義坊街道的孤寡老人們都記得王慶平留給他們的電話號碼,每次和老人們說再見的時候,他都忘不了叮囑一句:“有事兒打電話。”80歲的湯中賢一提起王慶平便滿眼淚水,老人說:“慶平是我最親的人,自從有了他的電話,每天晚上我都睡得安生。我把慶平的名字放在心中最溫暖的地方。”賣報的劉阿姨是從報道王慶平犧牲消息的報紙上知道“那個熱心人”的名字的。每次路過劉阿姨的報亭,王慶平總要順手幫她整理一番。天涼了,他提醒劉阿姨多穿些衣裳。冬天,他把自家的熱水袋拿來給劉阿姨暖手。賣了無數(shù)份報紙的劉阿姨,只把刊登王慶平相片的報紙永久地珍藏起來。
愛,只有用愛去點燃。生活的辯證法總是這樣:別人在自己心中有多重,自己就會在別人心中有多重;不愿意留下姓名的,人們偏偏記住他,一心追名逐利的,卻往往被埋在歷史的深淵。
作為一個帶兵人,王慶平留給戰(zhàn)士的是兄長般的愛。他的帶兵格言是:“視戰(zhàn)士高于自己,愛戰(zhàn)士勝過自己,為戰(zhàn)士不顧自己,學戰(zhàn)士提高自己。”他當干部13年,13個除夕是和戰(zhàn)士一塊度過的。他任連隊主官,對每個戰(zhàn)士的性格、愛好、特點和家庭情況都了如指掌,哪一個身體不適、哪一個情緒不好、哪一個行為反常,都瞞不過他的眼睛。他多次擔任新兵連連長,新兵第一次夜晚站哨,他都要陪崗;他給睡在上鋪的新兵鋪位上拉上背包帶;他交代司務長為每個男兵準備兩個水盆用于洗臉、洗腳,為每個女兵準備三個水盆;夜間查鋪,他怕影響戰(zhàn)士休息,就穿上軟底鞋,將手電筒蒙上一塊紅布;營區(qū)旁邊有一座公墓,他擔心新戰(zhàn)士夜里害怕,專門買來暖色調(diào)的紙張貼在窗戶上……他帶的兵有21名考上軍校,100名獲大中專文憑,退伍時都拿到了上海市計算機操作等級證書。他曾對妻子說:“你在家?guī)Ш⒆游曳判?,我在部隊帶?zhàn)士也得讓他們的爹媽放心。”一個充滿責任感的人,他所付出的愛是無私的、博大的,更是無限的。
王慶平道德高尚的另一面,還表現(xiàn)在他對家人有著無盡的愛。他默默承擔著兒子、丈夫和父親的多種責任,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每次回老家探親,他都要盡可能多陪父母說說話、散散步,總想著為老人多做點兒事。他給父母添置了一套淋浴房,擔心老人不會用,就在上面貼上使用標記。逢年過節(jié),他都要給岳母添一身新衣服。直到犧牲前幾天,他還四處聯(lián)系醫(yī)院,安排岳母體檢看病。他擅長山水畫,有空就教兒子畫幾筆,兒子樂樂5歲就獲得中日“櫻花杯”美術大賽兒童作品一等獎。他犧牲時,戰(zhàn)友們從他口袋里翻出兩顆帶血的子彈殼,那是他答應送給兒子的禮物。(未完)
(摘自:新聞中心)
- 上一篇 : 王慶平英雄壯舉感動社會各界
- 下一篇 : [焦點訪談]鐵骨柔情